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迄今为止,在世界上已经出现了两轮月球探测高潮。20世纪的人类月球探测活动实际上是美苏两国的太空竞争史,掀起了第一轮月球探测高潮。自从发现在月球两极的盆地底部蕴涵有固态水,意味着人类在月球上生存的基本条件可能已经具备,全球又掀起了第二轮探月高潮。美国提出要在2020年之前重返月球并建立永久基地,为下一步将人送上火星作准备;俄罗斯提出在2025年前将宇航员送上月球;中国公布的整个探月计划分为“探”、“登”、“驻”三个阶段,即无人探月、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其中,“嫦娥探月”属于第一阶段,分为绕月飞行、
机器人着陆、勘察采样及返回三步走,简称为“绕”、“落”、“回”三期工程。有关专家表示,只有完成了这三期工程后,中国才会考虑和实施载人登月以及与有关国家合作共建月球基地。
可以说,“嫦娥探月”是继发射地球卫星、突破载人航天技术之后,我国空间科学和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也是我国太空探测“零的突破”的标志性工程,充分显示了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决心和勇气。
从神话中的嫦娥奔月到现实中的“嫦娥探月”,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说,有哪些启示呢?
正像有的专家指出的那样,政府主导的公益性高新技术创新和企业主导的商业性高新技术创新,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高新技术创新体系。然而,这丝毫也不妨碍“嫦娥探月”给我们的企业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
例如,尽管研发目的不同,但事关国家的荣誉是相同的。“两弹一星”也好,“神五”、“神六”也好,“嫦娥探月”也好,这些重大科研成就的取得,显示了中国的
科学技术进步、国防进步走在世界前列;企业的自主创新,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样可以为国争光。
又如,尽管运行机制不同,但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是相同的。“嫦娥探月”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包括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选用的科学探测仪器有CCD立体相机、激光高度计、伽马/X射线谱仪、微波探测仪、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等8套24件,这些设备在中国都属首次使用,有的是世界首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还首次把微波技术运用到了月球探测上面。“嫦娥探月”2004年经国务院立项后,仅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实现了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显然是集中力量联合攻关的结果。我们的企业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难道不是同样需要特别重视人力资本,特别重视联合攻关的作用吗?
太空是人类共有的太空,航天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秉承着和平开发太空资源、造福全人类的一贯宗旨,中国的“嫦娥”工程从一开始就高度开放。中国已经宣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月球探测数据将与世界各国科学家共享。这再次彰显了中国航天人所具有的为人类航天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的高度责任感。
雄关漫道真如铁。虽然人类探月活动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但迄今开展的123次探月活动,成功的不到50%。这意味着,预计100多万公里的“嫦娥”奔月之旅绝非坦途。我们期待“嫦娥”一路走好。这,是中国航天人的愿望,也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