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电气泰斗陆燕荪

admin 123 2024-06-05 编辑

走进电气泰斗陆燕荪

  “一圈圈年轮和一个个疤痕忠实地记录着它所经历的每一次搏斗、每一次疾病和每一次痛苦,当然还有全部的幸福。它们记录着它的整个成长过程,既有那贫瘠的年头,也有那丰盈的岁月,还有那每每战胜的袭击和回回挺过来的风暴。”德国作家赫德曼•黑塞在他的《树之赞》一文中曾这样感叹。

  在和原机械工业部总工程师、副部长,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顾问陆燕荪的交谈中,我们一度沉浸在他的故事当中:他曾毫不留情、一针见血的指出行业、企业存在的弊病,也曾拍案而起,力阻外资企业针对龙头企业的“斩首行动”;他曾力排众议,促成国产材料在引进发电机组中的成功应用,也曾组织行业、企业痛定思痛,反省在推进国产化进程中的利弊得失。

  自从业至今的55个年头里,凭借在机械工业领域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潜心研究的成果积累,从技术到管理,陆燕荪身先士卒的践行着振兴、壮大中国机械工业的改革路径,每每当制造企业遭遇发展瓶颈、每每在机械工业改革脚步踟蹰不前,你总能看到他奔忙的身影。

  陆燕荪,这个选择在中国机械工业戎马倥偬半个多世纪的老人,也似在无形中选择了如树般的人生。而那些如密密匝匝的年轮般被深深镌刻的岁月与故事,则让我们有机会寻迹中国机械工业成长、壮大间的精彩瞬间。

  “在机械工业领域工作的55年中,有什么是让您感到骄傲的?又有什么至今让您感到遗憾?”在采访前,记者曾非常期待陆燕荪对这个问题的作答,因为不管结论如何,都至少可以让我们抽丝剥茧般理出某些暗含在这位老人心中,属于中国机械工业的脉络。

  坐在记者对面的陆燕荪沉默了片刻,“骄傲的事情有很多,遗憾也有很多。也因此,这是一个有故事的行业。”

  回答简单、明了,却又意味深长。他婉婉道来, 一路艰辛,总欲轻描淡写,更多的是关于行业的发展与未来。

  中国装备 装备中国

  1月28日,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电集团”)举行成功挂牌上市后的敲钟仪式,感受着身边喜悦的气氛,看着这个已逐渐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输配电行业的领军企业,陆燕荪的心中尽是欣慰。

  转眼间,陆燕荪迎来了在中国机械工业的第55个年头。或许,正如他所说,这是一个有故事的行业,虽未经梳理,却也信手拈来。

  时间回转到1953年。那一年,中国的工业化史,进入了一个具有实质性和全局意义的阶段。“一五”的到来,使中国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跨过了漫长的“序曲”,掀开了新时代的第一页。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54年,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金属热处理专业的陆燕荪毕业后来到国家重点布局建设的骨干企业哈尔滨锅炉厂,并在那里开启了他在机械行业最初的激情岁月:从技术员,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从1980年升任为哈尔滨锅炉厂总工程师,到1984年出任该厂厂长,30年间,每一次的升迁都意味着更大责任的开始,而埋藏在他心底的“中国装备 装备中国”的梦想也越发炽热。

  20世纪80年代初,为更快、更好的赶超发达国家制造水平,提升设计及装备能力,我国引进了美国技术设计和制造的300MW和600MW亚临界火电机组设备,在和美国GE公司就技术引进谈判时,GE公司提出产品生产所用材料必须全部按照ASME标准要求采用美国钢号。这让时任哈尔滨锅炉厂总工程师的陆燕荪感到隐隐的忧虑,如果不能利用这一时机加快推进国产材料的应用,那不久的将来,这或许就将成为“卡脖子”的要害。

  考虑到这一点,陆燕荪提出要在考核机组的制造中尽量多地采用国产牌号的材料,在此基础上,他组织技术力量进行试验,并最终以确凿的数据说服了GE公司,使我国自第一台考核机组就开始采用自主研制的钢研102和12Cr1MoV等钢种,成就了国产材料在引进发电机组中应用首例的同时,也为90年代起我国组织发展超超临界发电设备金属材料作出了超前准备。

  “人总是喜欢回忆,50年前,我在哈尔滨锅炉厂工作,负责生产准备工作,每天都要顾及设计科什么时候出图样,工艺科什么时候出工艺,什么时候出工装,这一切都是手工作业。”当看到如今的设备制造企业纷纷利用CAD、CAPP、CAM等成熟的信息技术协助企业发展时,陆燕荪不禁感慨,“想想当时的做法,再看看现在的中国机械工业,感觉进步是那么大。”

  喜欢回忆的不仅仅只有他,“我国机械工业设备国产化所取得成绩和陆燕荪部长的努力密不可分。”——采访中,每一位受访者提及陆燕荪,都在用事例一次次向记者说明着这一点。

  自1984年接受调任成为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总经理,再到此后出任中国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有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去践诺他的梦想,从不放过任何一次使中国装备“发光”的机会。

  我国大型露天矿、特高压输变电、宝钢连铸、热冷连轧设备、300MW/600MW发电成套设备国产化的组织生产、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每一项都渗透着陆燕荪的努力。那些年,为中国装备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与舞台成为了他参与、指导机械工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标准与依据。

  他曾先后参与、指导了燃气轮机进行的三次打捆招标工作,完成了60多台、总容量约2500千瓦的的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站设备的招标,其间,对哈尔滨、东方、上海和南京四家燃气轮机设备制造企业的国产化工作倾心倾力,指导燃气轮机、汽轮机叶片制造能力的提高,关注其关键设备的采购,帮助企业落实有关计划、解决相应问题。

  同许多老一辈电工人一样,“国产化”是陆燕荪心中挥之不去的心结。然而,他也深知,“国产化”需要关注的并不仅仅是国产化率那个数字而已,更重要的产品之质量与品质。

  2005年3月在出任三峡三期工程重大设备制造检查组组长后,在陆燕荪的主持和带领下,检查组先后对三峡右岸电站国产设备70万千瓦8台水电机组及配套、输变电升压站及送电工程设备、金属结构中各种启闭机及电厂桥机等重大设备进行检查监督,并对出现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及时进行协调与处理。

  与此同时,他还多次组织国家质量认证机构对哈电、东电、西电、衡变及葫芦岛转轮加工厂等5个有关制造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复查和评估,督促其落实整改措施,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并最终保证了三峡三期工程如期、保质的顺利完成。

  直面“斩首行动”

  作为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以严谨的工作态度,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著称。

  我国机械工业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取得显著发展。就电力设备而言,1000千伏晋东南—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顺利投产、世界第一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云南—广东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单极成功送电,都无不体现着我国设备制造业在近年来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然而,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行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中国机械工业的市场也已成世界各国跨国企业争夺的战略制高点。一方面,行业内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国际巨头快速渗透,行业竞争格局也因此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另一方面,面对市场化的全面转轨,一批最早成长起来的国有重点制造企业也无法避免的承受着市场转型带来的阵痛。

  也恰是利用了这一时机,部分国外跨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悄然酝酿起一场“斩首风暴”。

  陆燕荪最早察觉到这一问题是源于《环球时报》刊登的一则有关我国铁路轴承制造企业西北轴承[9.59 3.90%]被收购的消息。“在拿出铁路轴承这一优质资产同德国肖福勒的FHG合资后,就立即被要求停止铁路轴承生产,转而生产他们的产品,并在此后一步步失去了控制权,丢掉了有竞争力的高端主导产品的市场和制造资质,一个当年建设铁路轴承的骨干企业就这么没了。”陆燕荪的语气中流露出浓浓的失落。

  这样的案例在当时举不胜数。其中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沈阳风动工具厂在被瑞典埃特拉斯公司收购后被一分为三:最强的一块,被外企拿走了;最差的业务留给了沈阳风动工具厂;中间一部分为外企做备件生产。当年沈阳风动工具厂第一任厂长、后任核工业部部长的张成,在见到陆燕荪时说,“这是在搞什么呀,好好地一个厂怎么搞成了这样?!”

  看着苦心经营的民族工业如此被外国企业一一并吞,陆燕荪等老部长们同样痛心,并不断通过以向中央写信或指导行业宣传机构出内参等形式反映该问题,希望为行业、企业提供可具参考的建议与指导。

  然而即便如此,“斩首行动”仍愈演愈烈。2003年,陆燕荪偶然得知德国西门子对沈阳变压器厂的收购谈判已接近尾声的消息。那一刻,西北轴承等企业的经验教训让他立刻意识到此事的严重性:沈阳变压器是国内最大的变压器设计制造企业,一旦被外企收购,很有可能会对未来的变压器行业的竞争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他立即写报告给国务院主管领导,直陈其害,那份报告很快引起党中央领导重视,并最终阻止了此次并购。如此这般,才有了新疆特变电工[22.03 1.57%]股份有限公司力拔头筹成功收购了沈阳变压器厂,双双实现规模化大发展的行业并购佳话。

  为了进一步抑制盲目并购,陆燕荪又组织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开调研座谈会,对当时中国机械行业改制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做出了客观的判断,其报告对中央领导的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自2006年起,国家开始高度重视跨国公司战略性并购中国机械工业龙头企业的问题,并在政策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加强了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指导,从而扭转了龙头企业被疯狂并购的态势。

  交谈至此,陆燕荪的眼中流露出几许释然。谈及当时的初衷,他告诉记者,“不是说大企业就不可以被收购,这要取决于该企业在国内市场的地位,如果被并购后形成了垄断整个行业的后果,那就会严重压制其他国内设备制造企业的发展。”

  但谨慎合作并不意味着拒绝学习与竞争。“只要不斩首,我会和你竞争。中国的国内市场是开放的市场,其特点就是开放的国内市场、激烈的国际竞争。”陆燕荪认为,我们要允许内、外资企业在开放的市场中竞争,这样有利于促进共同发展,更有利于我国市场的发展。同时,国内企业要做到广揽人才,注重自主创新,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创出自己的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

  “有竞争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还未真正与对手竞争就已经气馁了。竞争是公平的,在现代社会中,有竞争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有了强大的对手才会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地去提升竞争力。”他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拿来主义’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性,重视企业的不断创新,凡是可以在竞争中胜出、生存的企业,才是素质好的企业。”

  为了造就“素质好”的设备制造企业,陆燕荪鼓励企业认真推广、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不断创新,切实解决企业在发展中所遇到困难。在应邀出任国家开发银行振兴装备制造业工作组顾问期间,他先后推进完成了对机床、输变电、电工等行业重组工作,使一些重点企业因得到政策、资金的扶助而重新焕发新的光彩。“在企业发展遭遇瓶颈之时,陆部长一次次主动帮助我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企业高压、特高压输变电的实验、生产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西电集团张雅林如是说。

  “中国制造”精髓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对于这个说法我不大认同。”当众多专家、学者将此转型看为中国工业未来发展之方向时,陆燕荪却提出了自己不同见解,“制造的含义同样包括设计的概念在其中,‘制造’本身就应该含有‘创造’的涵义。瑞士的精密机床和仪器仪表、瑞典的轴承、韩国的船舶和电子设备也都是以‘制造’闻名。”

  他认为,“中国制造”应体现在通过自主创新使产品拥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近年来,一些企业都说要发展高端产品,但‘高端’与‘低端’如何定义还不清晰。有的人说特高压就是高端,低压电器就是低端,我说这个说法不对,配电网中尖端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样重要,应该说,由技术产生的附加值高,就是所谓的高端产品。”

  除了技术因素,在陆燕荪看来,产品的工艺同样至关重要。

  “有一年我到马来西亚,发现我们国内设备制造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海湾电厂全锈了,当时客户质问我,‘陆先生,我们买的是新品呀,怎么把旧货给我?’。”回到国内的陆燕荪着手调研,并在上海振华港机厂发现该问题的症结所在,“他们生产的港机成年在海边使用却不生锈,就是因为他们在涂层上下了大工夫。”

  原来,当时上海振华港机厂在产品涂层上执行严格工艺流程体系,“首先用活性炭涂层,其次,清洗喷砂过后的预处理地道。”陆燕荪耐心的向记者讲解,其所以产生不同的结果就在于这一道清洗的程序,“清洗后他们要经历一道检验工序,用一张玻璃胶纸贴上去,然后揭下了,纸仍然是透明的才可以顺利通过检验进入下一道涂面漆的工序。”

  这件事情更使陆燕荪认识到,中国的机械工业只有具备良好的工艺基础,才能制造出精品,也只有锻造精品,才能创造效益。

  为了打出这一记重拳,他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组织成立了“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提出“以加强工艺管理、严格工艺纪律为突破口,提高工艺水平,深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打一场提高产品质量的硬仗”的口号,并结合行业实际,大力深入推进以全面质量管理为基本内涵的“工艺突破口”工作,就一些企业的生产过程、工艺流程及装备、物流的合理性提出指导性建议。

  “中国的生产力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大的解放,并在改革开放30年间发生深刻变化,最关键的就是注重在工艺上的不断完善。”陆燕荪说,中国的设备制造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提高地位,首先就要树立精品意识,做到让消费者无可挑剔。倘若做到了这一点,即使在高新技术方面不是世界一流,也能在全球市场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出路。

  “创质量、创精品、占市场、争效益,其间存在着递进的因果关系,更是一个反复的循环,企业不能指望一口气吃个胖子,而是要一点点做好,更应将对产品工艺的认识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除了引导企业在产品质量、工艺上追求精益,为支持行业科技创新的需要,陆燕荪还将设备标准化工作提上议程,组织参与制订了直流输变电±500千伏成套设备的国家标准体系(包括24项国标和一批行业标准)、超临界火电技术标准,包括参数系列、叶片、水动力等主要标准和大型空冷汽轮机标准、百万伏输变电设备标准、核电标准等,并在标准的国际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针对近年来我国风电设备领域的快速发展,他又提出要尽快建立风电分会、风电标准机构体系和检测实验室等工作,进一步规范行业的发展。“标准是一个行业的共性平台,行业的开发、检测标准、合作瓶颈需要重新整顿,不然的话都给别人了。”陆燕荪说,“只有做好标准化工作,才能为机械行业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

  调整——必须承受之重

  2009年,谈“危”色变。美国金融危机自爆发始迅速席卷全球,中国的实体经济也未能独善其身,相关经济、产业结构也在此过程中发生着深远影响。

  “此次金融危机对于电气行业的影响有限,去年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仍达到1亿千瓦,只是我们现在的企业太多了,行业有些乱。”谈及此次危机对于中国电气行业的影响,陆燕荪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在沙发里调整了一下坐姿。

  在新一轮的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后危机时代该怎么做,这是中国工业面临的一个大课题,结构调整是每一个行业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关键是怎么调,向哪个方向进行调整。”

  去年5月21日,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刘振亚在“2009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会议”首次提出“一特四大”坚强智能电网战略,并率先成立智能电网工作部,明确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初步时间进度表,重金砸向智能电网领域。

  同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访问中国,在与中方政府签署的“中美联合声明”中则将其中的“智能电网”改为“现代电网”。

  “这是否意味着二者在内涵与目标方面尚有区别,目前国际上对于智能电网没有统一的定义,那么‘现代电网’能否被赋予更宽泛的含义。”陆燕荪说,“我国现在的电网不够坚强,一遇到恶劣天气还很容易出现问题,‘坚强智能’电网更适合中国的现状,也就是中国的‘现代电网’。”

  未来,智能化电网将是电网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电网不断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我们的企业要及时跟进、提供装备及电子元器件,这需要研究、分步实施。”陆燕荪进一步强调,“设备制造企业要积极迎合这种转变,根据电网发展的阶段,分阶段做好必要的技术储备工作。”据悉在记者采访前,陆燕荪已将有关课题布置给上海电科所,希望他们可以尽快为行业下一轮的发展提供技术方向及应用范例。

  陆燕荪认为,结合我国国情,在构建坚强电网的同时,也应做好分布式电源的接入,“而要使分布式电源得以接入,必须是智能电网,这是互相关联的关系。”停顿片刻,陆燕荪说,“例如风电作为间歇式能源,需要接入大电网,并在大电网需要时加以利用,这才是智能电网可以接受的电源。同样,分布式能源的接入也应该从经济角度、从发电的成本出发。”

  “时下的的低碳经济已成为了一个‘时髦’的词,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怎么说并不重要,关键是怎么做。”与其求新,不如务实,是陆燕荪的工作态度的另一种写实,“现在的电网建设,是一个增长点。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将来我们用的能源主要是什么?最好的办法应该是用电能,最清洁,最安全。那么电又从哪里来?如何将一次能源转化为而二次能源,依靠怎么样的手段?则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火电是国情所致,但也要在此基础上发展洁净煤技术,发展超临界机组,同时以水电、核电来替代火电也是必须选择方案。”说到这里,陆燕荪的表情有些凝重,“就水电发展而言,不能因为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叫停,叫停不是解决根本方法。水电必须全部开发,所有的水利资源必须全部开发,这既是技术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需要。”

  55年的管理实践支撑了陆燕荪清晰地战略思维,一张主线明晰、全面推进、多点开花的中国机械工业版图在他的讲述中变的生动而具体。

  或许,机械工业之于陆燕荪,更像是一个阶段,磨砺、探索、坚守,在实现“中国装备 装备中国”的梦想与推进中国机械工业变革的绝佳平衡之后,收获人生的另一种景致。

  

走进电气泰斗陆燕荪

上一篇: 未来惯性环上料领域的发展将受益于3D视觉技术。
下一篇: 三大动力集团:警惕行业发展“刹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