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北京时间4月27日11时,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72156例,达到2992471例;死亡病例超20万。
对于新冠疫情的认知,最开始媒体的用语是“自2003年非典以来”,随后是“近20年未遇”,最新使用的措辞是“史无前例”。
好的消息是,我国疫情已经控制良好,促使经济恢复增长已经成为国家政府和黎民百姓最关注的重心。
目前,中国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已经达到36%。制造业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自动化领域对中国的制造业而言,则是决定能否持续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疫情爆发,一季度影响严重
4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今年一季度GDP数据。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6.8%,为有数据记录以来的首度负增长。
自动化相关领域来看,2020 年1 季度汽车、3C 电子、电气机械等制造业下游均不景气,主机厂及代工厂的固定投资均有推迟甚至取消,自动化需求尤其是新增订单受到较大影响。
与此同时,疫情导致1 季度自动化企业物流、原料、人工成本均上升,影响企业1季度盈利性。受到疫情防控影响,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势必会有所上升;上游零部件企业受到原材料涨价、物流效率降低、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生产成本上升,将向产业链下游传导;自动化属于技术密集、劳动密集的企业,复工后工作场所消毒成本、口罩防护成本、病例诊断成本、薪资福利成本提高。
细分领域需求旺盛,二季度整体需求却有隐忧
虽然整体自动化需求一季度受疫情影响较大,但防疫物资需求暴增,对应自动化需求旺盛,口罩机需求最为强劲。医用口罩以及相关防护用品是受益行业,以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河南省、河北省、广东省生产企业较为集中。
以口罩机为例,分为全自动和半自动两种,其中全自动口罩机需求更大。
口罩机需要的自动化产品包括控制器(主要以PLC 为主)、工业机器人(取代人工完成分拣,包装,码垛)、伺服电机(用量最大的自动化产品)、传感器和工业相机(用于质量检查等),组装调试成为整机。
根据业内人士预测,我国2020 年2-3 月口罩机订单或超1 万套(按照平均80 万/套,对应80亿市场)。目前口罩机供应极其紧张(零部件生产和整机生产调试均十分紧缺),交货期均在2 周以上甚至1 个月以上,零部件企业及整机企业议价能力极强(预计净利率30%以上),这为相关自动化企业带来丰厚利润、大大改善系统集成企业现金流,对冲其他自动化需求的减少。
设备受益企业:拓斯达、赢合科技、埃斯顿、新松等。我们预计头部企业订单均在几百台以上,以某上市公司为例,1 季度预计销售超400 台口罩机。
零部件受益企业:埃斯顿、汇川技术、信捷电气等。例如减速电机,一套口罩机需要40 多个,总价从之前的2000 多涨到8000-10000,涨价5 倍。
海外疫情正处爆发期,2-4 季度对出口型制造企业影响较大,进一步影响自动化需求。由于海外各国对疫情防控采取的宽松措施,目前海外疫情严重、拐点未到。我国制造业出口的两大区域:美国、欧洲疫情均较为严重,对2-4 季度的制造业出口将造成较大影响,出口型制造企业对应的自动化需求将受到较大影响。
2020全年需求或将不会太差
根据权威咨询公司MIR Databank(密尔数据库)预测:我国大部分行业,受整体制造业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在2020年仍然是负增长,但像半导体行业,锂电池行业,属于国家政策倾斜行业,2020年仍然会高速增长,而制药行业,物流行业等,是此次疫情的受益行业。电子行业,液晶行业,随着5G手机的普及,在2020年将快速增长。
具体来看,半导体领域延续2019年19%的高增长态势,预计2020年增长20%,锂电池领域较2019年14%的增长略有下降,但仍然达到12%的增长。物流、液晶设备、医疗器械、工业机器人和制药设备等领域实现2020年增长大反转,较2019年出现较大幅度改善,五大领域2020年的增长分别为12%、12%、11%、10%、8%、8%。
自动化领域中长期前景光明
此次疫情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业制造企业将深刻意识到自动化替人的迫切性,行业有望迎来大规模产线自动化、智能化升级需求。
一方面工人成本在2016-2017 年后开始明显加速,另一方面工控自动化、机器人成本也快速下移,下游工业机器人平均价格2012-2018 年复合增速为 -6.8%。多重因素使得伺服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以组装为主要工序的制造业来说,实现半自动工控自动化(人力节省70%以上)回本周期压缩至2 至3 年,经济性已然较为突出。
从宏观层面来看,此次疫情中国在医疗防控、复工复产、政策制定等多方面积极、快速、及时的措施,凸显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整体投资环境的吸引力更强。
反过来说,本次疫情也凸显了部分国家基础工业、配套产业、物流供应链的脆弱,国内海外制造业有回流、海外制造业加大中国投资。从目前来看,本次疫情对国内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可能会有刺激。
疫情结束后,我国将有更为坚定的决心继续加速提升高端精密机床等装备制造业、芯片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单一装备工控元器件“价增”及自动化产线升级“量增”逻辑将体现得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