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时代下的理性选择

admin 55 2024-09-28 编辑

高科技时代下的理性选择

   导读:人们往往视全自动化生产为高科技的象征,但精致的要素分析和替代,亦包含着高级创造、制造、生产组织智慧,人类才是高科技如自动化技术的创造与操控者。所以,高科技代工是否会形成就业压力?机器人是否会对人类造成危害?是否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这种科技代工模式?这些问题的答案已明了。

   人类是自然界最高的主导者,人类用智慧发明了各种科技技术,使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工作更加高效化,人类制造了高科技,高科技服务于人类,这是再自然不过的循环,然,近日,富士康机器人代工事件牵引出另一个问题,全世界都在呼喊要高科技,要指挥机器把人类的活都干了。若真如此,那中国大部分剩余劳动力该干啥去?高科技代工是否会形成就业压力?机器人是否会对人类造成危害?是否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这种科技代工模式?这一系列的问题相继浮出水面。

  科技代工不会造成就业压力

  对于富士康想要将他的工人移向价值链上端,《纽约时报》认为,提高技术水平当然能促进经济增长。以美国为例,农业技术的提高是几百万美国人离开农场,电脑的发明代替了文职人员。这些发明能够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工人提供工资更高的工作。但在中国这些节省劳力的前沿技术的运用却令人不安,因为中国要为生活在农村的3亿农民提供工作。

  《纽约时报》认为,很难相信中国几亿工人能很快移到价值链上游变成明天的护士和工程师。由于机器人接管更多的工作,陷在农村的几百万农民就更难找到工作了。

  科学发展,讲求实事求是。中国有13亿人口,存在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要一下子全部转成做高端行业自然是行不通。如果中国只有2亿人,完全可以只做高端,但中国有13亿人,那就得做低端,做低端才可以创造就业。

  摩根大通硬件技术研究主管郭彦麟也指出,目前大陆电子业50%制程都可用机器人替代,例如富士康手机代工业务,机器人主要应用领域还是在前段高精度贴片和后段组装、搬运环节;不过他表示,富士康大部分中间制程还是必须用人工,且大规模投入机器人的资金需5年才能收回成本,因此投资效益发挥将是一个渐进过程。

  说句题外话,有人得问,不是“用工荒”么,何来“就业压力”一说,对此,《纽约时报》认为,中国工人工资的不断上升,主要是由于很多制造业工作,离就业不充分的农民居住地太遥远。而政府没有为这些工人由他们的家乡迁移到需要他们的地方提供方便。同时《纽约时报》指出,尽管中国工人工资上涨,但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工人工资2008年仅为1.36美元每小时,仅为美国工人的4%,比墨西哥,巴西,菲律宾甚至印度工人的工资都低。这些都是导致“用工荒”的根源。

  以机器人为例,机器人代替人工,也许可以降低成本,代替部分人工,如零部件的分拣和组装。这一方式适用于混合型、离散型的生产,比如汽车、电子、电器等各种零件组装分拣。但如建筑、手工等劳动密集行业及制造业,附加值很低,不可能大规模使用机器人。

  企业面对高科技技术应当有所选择

  对于富士康计划在三年内,将其中国生产线的机器人(机械手)数量,由目前的1万套增加到100万套的决策引起业内哗然,有人表示这将是业内企业进行产业升级的范例,有人则担忧如此这般会造成就业压力。也有网友反驳以机器人取代人力会造成就业压力以及危害人类是一大讽刺:人们创造科技都是为了提升人类的生活,但现在却得质疑科技是否会抢走自己的饭碗?

  人们往往视全自动化生产为高科技的象征,但精致的要素分析和替代,亦包含着高级创造、制造、生产组织智慧,要知道,人类才是高科技如自动化技术的创造与操控者。所以,而对这些高科技技术,我们应当理性选择。

  就产业转型升级一事,浙江某企业负责人无奈的说,用地如此紧张,但又不敢把企业搬出去,毕竟本地有最完整的产业链。更令她揪心的是,企业下一步为了扩大生产,只有向自动化发展,搞技术改造,估算要500万元以上的投资,但现在公司周转资金都很吃紧,技改何时启动还是未知数。

  有微博网友抱怨: 企业大部分转型了,都搞高科技和自动化来生产,那中国几亿的劳动失业率怎么解决,都回家种田吗?转型这个要符合市场的经济的规律,让有实力、有意向的企业自主性、有节奏地根据市场需求去转型过渡,而不是政府来推导转型,当下进行的产业转型有点过急。

  由以上可见,虽然政府推导转型升级政策是必要的,但不能操之过急。另外,当下大多企业还是盲目及茫然跟从,产业变革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政府和专家针对性的笼统方案并非适用所有企业,应了解企业整体结构,结合市场,再选择适合的科技技术产品及方案。

  以上面浙江企业为例,企业资金困难,很明显是被推着往前走,未来的路很迷茫,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于这样一些中小型企业,若走富士康之路是非常困难的,资金便是首个难题,且由于投资大量设备需要相当大笔资金,并且此资金的收回时间一般周期较长,五年?抑或十年?

  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企业对于设备投资、设备升级改造不应盲目跟从,多了解生产线上各工序进行精细分解,然后考量每一道工序在采用增加手工或增加机器生产时的不同成本,选择最适合生产需求的产品线,分析多条方案,寻求最大利益化之道,这,才是符合实际的发展之路。

高科技时代下的理性选择

上一篇: 未来惯性环上料领域的发展将受益于3D视觉技术。
下一篇: 高品质产品及“人才荒”加速花卉业生产自动化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