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产业工人的“智造”转身

admin 64 2024-09-08 编辑

一位产业工人的“智造”转身

34岁的唐磊已往是一位有十年数控车工经验的老技工了。如今,他所在的车间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在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株齿”),一个“智造”生产车间已初具雏形。传统车工的他如今正以一种新的身份——机器人操控手出现在这条智能生产线上。

和唐磊一样,近年来,随着“机器换人”在全市推进,传统制造企业纷纷引进机器人,建起生产全自动化的现代工厂,一线产业工人“转型升级”,成为操控机器的人。6月16日,记者走进“株齿”生产车间,循着一位产业工人的心路变化,感知“智造”带来的新气象。

车间来了“新同事”

6月17日早上8时,唐磊来到车间上班。同一个车间,他的工作内容早已不同。

“使用这些新设备光靠我们以前学习的传统技艺不行,要会电脑录入参数,编写程序,让机器人操作。”作为从传统车间“进阶”上来的数控车工,唐磊现在每天做的,输入参数,编写程序,形成一系列指令,让机器人进行自动化生产操作。

作为制造业之都,技术工人在株洲很吃香,也是传统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十多年前,唐磊听从家里人的建议学了车工专业,觉得“一技傍身”就不会没“饭碗”。

“刚进‘株齿’当学徒工,什么都不会,就一点点学,拿个小本子把老师傅说的话一句句记下来。”唐磊说。

“株齿”在全国业内是数一数二的主要以传动总成为核心,从事变速器、分动器、行星减速机、新能源汽车变速器以及动力系统总成的研发、制造和销售,还有汽车零部件的机加工。

“公司里的磨工、铣工、装配钳工等工种中,车工难度是最大的,它涉及的工步最多,精准度要求很高。”唐磊表示,每一个毛坯件钢管都要经过车工的“精雕细琢”才能成为一个个输入轴、输出轴、盘齿。

在唐磊的人生规划中,他的手艺是个越老越值钱的营生,“你看以前的工厂车间里,到处可以看到五十多岁还在流水线上兢兢业业工作的工人,他们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一门手艺,成为一代匠人。”

慢慢的,“株齿”的车间开始有了变化:自动化设备等“新同事”越来越多、手动操作越来越少、精准度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新同事”的入驻,车间里的唐磊们开启了职业生涯的转型升级。

从惶恐到自信

两年前的一次培训,唐磊突然意识到,他的工作有可能要被机器取而代之。

“几年前公司就开始引进一些新设备了,那时候只是觉得技术活总归不好取代,我们把手上技术练扎实了就好。”唐磊表示。

但机器人的出现,打乱了他们的阵脚,给车间生产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株齿”生产制造部部长付新耀兴致勃勃地介绍起车间里的全自动生产线和这里发生的每一处改变:“减速机生产制造,原本26个工序需要22个人,现在只需8个人,激光刻字、涂胶、拧螺丝、压力、测试等都由机器人完成。”

与传统车间相比,一条生产线的班产量由40台/天提升至120台/天。

以一个输出轴的制作为例。一个笨重的钢制毛坯件要加工成一个输出轴,需经过精车、滚齿2大工序。其中,精车环节需要4台卧式车床、4个工人,人工上下料4次,共计耗时25分钟;滚齿环节则需要3个工人、3台滚齿机床、人工上下料3次,耗时10分钟。整个过程,唐磊腰间随时别着一套千分尺、卡尺,每完成一小步都需要拿尺子测量精度。而且,在寸土寸金的厂房里,这一条生产线就占地近400平方米。

但“新同事”的工作效率就天差地别了。两道工序分别只需要1人1机,3分钟即可出成品,且产品精度可精确到一根头发丝的1/70,残次品为零,生产线占地面积只有90平方米。

刚开始看到这一切,手艺精湛的唐磊变得有点不自信了:“其实机器人来干上下料这种费力活,省力又安全。但机加工过程都不需要车工搭把手的时候,我才发现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了。”

对付困难的唯一招数,就是战胜它。

白天参加公司组织的新技能培训,晚上就看书学习编程,多次培训后,唐磊发现机器给车间带来的不仅是高效,还有自己身上的全新技艺。他说:“我觉得这是一次挑战,新的东西来了,我们就要学会改变自己去适应它。”

这是给传统制造业的信号。生产线上,机器人学会了枯燥繁复的组装工作,无论是企业还是工人,都需要“换种活法”了。

“进阶”为机器人操作者

艰辛的半年培训后,2019年,唐磊成为机加工智能生产线上的一名机器人操作者,机器人乖乖地“俯首听命”,它使用的各种自动程序,都由唐磊自己编程。眼下,他还带了七八位“徒弟”,把自己参加培训获得的新知识传授给传统车间的同伴。

如今,“株齿”的9条机加工生产线中,有2条智能化生产线,10条总装生产线中,有4条智能化生产线。“在智能制造加持之下,今年最巅峰时候,1个月的人均产值高达600万元。”公司工会主席郑琳告诉记者。

其实“机器换人”给“株齿”带来的甜头,不止于工业制造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和产品品质提高,更是人的一次蜕变。

公司内部也掀起了一股“工人转型”的热潮。

这两年,该公司已有三分之一的一线工人和唐磊一样转型成为机器人操控手。“工人的工作内容发生变化,主要是监控设备和产品质量,公司也在培训他们这方面的技能。”付新耀说。

当人机交互越来越普遍,人类要开始和机器赛跑了。

一位产业工人的“智造”转身

上一篇: 未来惯性环上料领域的发展将受益于3D视觉技术。
下一篇: 一位日本人眼中的中国制造转型思考:我们对制造业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相关文章